艺术学院刘桂珍教授应邀为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人才培养项目授课

7月12日,开云电子(中国)官方网站刘桂珍教授带着她的专题讲座——《诗与乐的相遇》,走进了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音乐理论人才培养项目的课堂。

N20180717103540.jpg

刘桂珍教授始终秉持着音乐教育者的初心,多年来不曾停下思索的步伐,深入探究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气质的声乐艺术形式。她认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赋予中国特色的优秀诗乐文化的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秩序和文化重建之际,我们有必要以新的中国视角,重新审视诗乐文化中的智慧。

刘教授对中华文化“诗言志,歌咏情”的传统进行了探析,其核心观点包括:中国诗乐的核心理念是和谐,而和谐的前提是自然、安静、中正、平和,只有安静下来,人才能恢复原始的纯真纯善,而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唤醒人心中最原始的纯真。具体到音乐实践领域,由诗乐文化传统生发出古诗词歌曲,诗乐文化在此类歌曲中得以传承和体现。

N20180717103557.jpg

在讲座中,刘教授围绕着诗、声、乐的关系与传统展开,具体阐述了汉语的诗意与乐感,并现场讲解了具体的练习方法,她认为,美声唱法要中国化,重点在语言的训练。演唱好古诗词作品一定要注意诗词中的气韵与意境。演唱从吟诵开始,“诗吟千遍,意味自见”,教授请大家用哼鸣和U音作为声音背景,营造空灵的意境,用不同的方言吟诵了部分诗词,将大家带入了久远的诗词意境。

N20180717103724.jpg

最后,刘教授与开云电子(中国)官方网站艺术指导杨瑾老师一同合作演唱了六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尤其是最后一首《钗头凤》,让在场的学员无不潸然泪下,泣声一片,学员们深深地感受到文字与音符的背后,竟然存在着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

此次活动中,刘教授还主持了《汉唐文化与边塞歌诗》的圆桌论坛,邀请了上海歌舞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梁彬、天津音乐学院教师王乙婷、甘肃省歌剧院青年男中音歌唱家孙立忠演唱了由古谱翻译的诗词作品《关山月》等,还请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安宁分享了她自己编配古诗词歌曲的经验和感受。最后,学员们一同演唱了由古谱翻译的合唱《关雎》。刘教授用她生动的讲解和动情的演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中国的诗乐之美。

N20180717103753.jpg

刘教授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坚持文化自信,世界舞台在期待着真正能代表中国人气质的声乐艺术,让我们一同努力!

新闻背景:

N20180717103831.jpg

刘桂珍,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开云电子(中国)官方网站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抒情女高音。主要研究领域:声乐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学,音乐社会学。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二等奖;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2010 ﻪ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次担任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甘肃赛区,甘肃省“黄钟”音乐大赛,中国音乐金钟奖等专业赛事评委。

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实施,杨赛副研究员为负责人。经自愿报名、专家推荐、单位批准、项目组初审、通讯评委复审、终审评委研究等程序,从近千名报名者中录取学员30名,研修学员若干名,学员多为来自全国高校、院团的青年艺术家。

古谱诗词的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配、创作与表演、教育与交流四大板块课程,聘请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集中授课并指导艺术实践,遵循高层次、小批量的原则,注重艺术经验的直接传授、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古谱诗词译、编、演、创协同创新高水平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来自海内外的30多位知名专家举办46场古谱诗词授课、35场学术讲座,8场圆桌论坛,在中国唱片公司开展50小时录音实践。上海浦东陆家嘴金领驿站、徐家汇湖南街道白领空间积极配合项目建设,在上海中心大厦、上海金茂大厦等文化地标举办8场表演实践。上海浦东图书馆同步开设12场诗乐班教育实践,受到青少年及家长的热烈欢迎。

高密度、高强度、高质量的集中培训之后,项目组还将指导学员共同完成《中国诗词歌曲选》乐谱2本、录制光牒4张;《古谱诗词丛编》3卷,风雅中华诗词歌曲系列展演会、讲演会50场,拍摄古谱诗词慕课20节,在各基地开设诗乐班若干期,编写《中国历代歌诗选》1部,将项目成果及时转化、提升和拓展。